一、强化项目保护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完成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6名传承人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完成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定工作,评出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更项目1项。完成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定工作,评出2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增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完成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其中展示馆6个,传习所11个。协助省文化厅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申报力度。申报2017年国家级非遗专项资金总计283.95万元:包含浚县民间社火和泥咕咕2个项目,王学峰和李德平2位传承人。申报2018年省级非遗专项资金185.27万元:包含“马氏懒渣”、 “浚县董氏中医痹症疗法”和“浚县万福虎”3个项目补助经费,“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展示馆”和“快庄李氏中医正骨传习所”2个馆所补助经费, 26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费,其中专项资金使用23.8万元。
三、丰富非遗传习活动。年初举办了第九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花馍艺术展;承办“我们的节日·‘和合’与‘狂欢’——中原元宵民俗调查研讨会”;国庆期间开展了鹤壁市第二届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周,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开展了白蛇传传说非遗创意大赛,收到作品10组34件;组织陈氏通背拳、剪纸、泥咕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组织浚县石雕、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两个非遗项目参加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组织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省厅培训;组织大平调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河南地区)传统戏曲培训班。
五、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参加第七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参加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座谈会;推荐宋学海参加全省传统美术保护工程成果展等多项活动;推荐陈氏通背拳参加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非遗专场演出;推荐我市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刘树东、朱文武参加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
六、广泛开展资源调查。对我市县级以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普查建档;对我市传统戏剧保护成果进行统计。
七、其他重点工作。一是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资料的整理,协助完成调研工作。二是完成《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40个项目初稿。
|